四大巨头利润总和不敌日本制铁?痛定思痛后中国出手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5-11-12 浏览:152

  咱们国内最好的四家钢企——宝钢、中信特钢、南钢、华菱钢铁,2024整年净利润是167.81亿元。而日本的日本制铁2024前九个月,净利润将近180亿人民币。四个打一个,忙了一年还不如人家九个月。

  二战后,日本钢产量只有56.4万吨,但在1946~73年间迎来爆炸式增长。从73年开始,一直到2003年,日本钢铁产业历经也曾出现利润降低、产能过剩等与我们现状相似的情况。对此日本钢铁企业开始改革:

  首先是控制上游铁矿石,因为铁矿石占了炼钢成本的40~50%,而全球铁矿石供应,主要被力拓、淡水河谷、必和必拓、福德士河四大矿商控制的。早在2004年,新日本制铁就跟必和必拓、力拓签订了合作协议,2006年又搞定了淡水河谷,三井物产持有巴西淡水河谷公司15%的股权,还参股了澳大利亚24座骨干矿山。这样四大矿商搞定了三个,基本解决了炼钢的成本问题。

  其次则削减产能,搞产业升级,日本政府先后推出的《特安法》、《产购法》等法案,帮助钢铁企业去完成。巨头做法是增产诸如电工钢、镀锌板、镀锡板等高附加值钢材,减少如建筑用钢等低附加值钢材的产能。同时靠增加出口来消化多余的产能。但即使这样,2019年,日本制铁还是亏损高达406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94.5亿元)。

  节流,冒着巨大的亏损风险,毅然关停高炉4座,重组生产线万人了。这样人均粗钢产量从约677吨/人,增加至约2000吨/人。

  开源,优先生产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产品订单(如具备特殊的化学成本、使用特殊工艺生产、具备特殊的组织与性能、可以满足特殊需求的高性能合金钢特殊钢),同时降低利润率低的钢铁(如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等)产能,着重在中高端钢材领域发力。

  当我们的钢企还在借房地产东风大力生产螺纹钢时,他们把研发费用的70%砸向特钢领域:0.015毫米的“手撕钢”能卖出150万元/吨的天价,高铁轴承钢寿命比中国产品长3倍,LNG船用殷瓦钢更是垄断全球90%市场。这些“特钢”毛利率高达40%,而中国出口的普通钢材毛利率仅3%-5%,相当于用十船钢筋的利润才能换回一卷特种钢板。

  日本制铁搞出来一种用铁做的电池外壳,切进了电动车最核心的市场。后来人工智能火了,日本制铁又顺势拿出了高级电磁钢板,能大大降低电力损耗,一下就成了数字经济的“节能神器”。从手机,到摩天大楼,背后都有他家高科技钢材的影子。人家对你搞的那些低端货看不上眼,稳稳地坐在了价值链的最顶上。①

  三板斧下来,日本制铁仅用了1年时间就扭亏为盈,到2021财年,利润则直接起飞到840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2.75亿元),仅仅2个财年就实现了从巨亏到大赚。②

  1.钢铁企业集中度低,专业化程度不足。 我国拥有产钢企业290家,但年产钢超过100万吨的企业仅34家,其中7家年产超过300万吨的钢铁企业,其总产量也仅占国内钢铁总量的不到50%。相较之下,韩国浦项钢铁厂的钢产量就占据了全国的65%,日本五家钢铁企业的产量占比更是高达75%,欧盟15国6家钢铁企业的产量也占到了整个欧盟的74%。由此可见,我国钢铁企业的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种低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产品质量待提升。三牛平台登录地址冶金行业1999年的数据显示,当年生产的钢材中,仅36%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标准,而51%的钢材执行的是国际一般水平标准。令人遗憾的是,实物质量真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钢材仅占26.3%。这意味着,国内仅有少数企业的产品能在质量上与国外大公司相媲美,而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则相对较低。

  3.技术差距大。我国钢铁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且结构不合理。据冶金工业部门统计,我国钢铁行业中仍存在大量落后工艺和装备。例如,炼铁高炉中有高达4500万吨的生产能力属于落后范畴,约占总产能的35%,其中更有约3000万吨的100立方米以下小高炉被列为限期淘汰对象。炼钢方面,转炉和电炉的落后产能也分别达到1200万吨和1000万吨,分别占总产能的12%和34%。此外,轧钢设备中具备国际先进技术的设备比例不到50%。

  同时,我国钢铁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与投产上的投入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同行在新产品开发上的投入通常占年销售收入的4%以上,而我国钢铁企业则不足1%。这里最主要的表现是,‌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低,并且‌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日本制铁2024年特殊钢产量占比超20%,高端产品如“手撕钢”单价可达150万美元/吨。而中国同期特殊钢占比仅12.31%,大部分产能集中在利润较低的普通钢材。 ‌

  2024年,我国钢材出口呈现“量增价跌”态势,出口量高,但总金额下降,相当于每吨钢材卖得比2023年更便宜了。我们用占全球53%的产量养着全世界最“瘦”的钢铁巨头。就像文章开头所言,宝武、中信特钢等四大龙头净利润总和,竟被日本制铁这家年产量仅3964万吨的企业轻松碾压。这就像一群壮汉哼哧哼哧扛不动一个袋,而一个精瘦老头走来单手拎走。

  具体说来,还得跨过三道关:一是资源关,把海外铁矿权益占比从目前的20%提升到50%;二是技术关,将特钢占比从12%提高到日本的20%水平;三是整合关,避免国内钢企在国际市场互相压价的“内耗式竞争”。

  中国钢铁工业一直面临‌铁矿品位低、开采成本高‌的难题。例如辽宁铁矿平均品位仅30%-40%,远低于澳大利亚(62%品位)和巴西的精矿品位,导致炼制成本显著增加。后来通过技术改进,辽宁等地成功将贫矿(品位30%-40%)提升至精矿品位67%,但总体量仍偏小。

  钢企被迫依赖澳大利亚等海外高品位矿石(品位62%)。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每年需花费约8.2亿美元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占全球最大买家地位,但面临定价权缺失、供应链受制于人的困境。

  但由于这些国际矿业巨头早就和日本财阀绑在了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利益联盟。而中国钢企去谈判,只能被人家牵住鼻子走,被动接受人家开出的价码。

  力拓在中国的代表胡士泰,通过贿赂直接拿到咱们几十家大钢厂的核心数据——库存、需求、采购计划,把这些当成谈判桌上的王牌源源不断地泄露给澳洲总部。

  到后来,那套维系多年的“长协机制”也彻底崩塌了,转向了所谓的“普氏指数”定价。但后来发现,这个连编制指数的普氏能源,背后资本也和汇丰这类金融机构盘根错节。导致定价权彻底失守,成了案板上鱼肉。

  比如在河北的司家营铁矿,33%品位的“贫矿”在过去只能算废料,现在靠着“黑科技”分选手段,愣是把品位提升到65%,成本还压降了40%!宝武的罗河铁矿二期扩产后,产出的是高达66.5%品位的优质磁铁矿,年产量达150万吨。

  再就是大力发展废钢循环利用。宝钢还有华菱钢铁主打回收,2024年全国“吃掉”了3亿吨废钢,相当于少挖了10亿吨原矿!2023年中国光再生钢铁原料就进口了48万吨,暴增了17倍!它极大削弱对原生铁矿石的依赖。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满世界找矿。西非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的开发堪称中国钢企的“破冰之旅”。它探明储量199亿吨,品味比澳大利亚矿高出10个百分点。2024年,我国宝武钢铁集团正式成为西芒杜铁矿项目的股东,预计该矿投产后可以提高我国3~5%左右的高品位矿石自给率。

  在利比里亚,2023年刚完成爆破准备的博米铁矿,开采权已经被宝钢资源收入囊中,每年也能提供200万吨高品位矿。在阿尔及利亚,同样由中国企业主导的加拉杰比莱特铁矿正在加紧开发,目标是到2035年输出2500万吨矿。

  从几内亚到阿尔及利亚,建立稳定多元的供应渠道,是彻底摆脱对澳大利亚“单点依赖”的最强有力保障。而这是在游戏规则层面翻盘,把“最大买家”变成真正有话语权的“规则重塑者”的关键。

  中国钢铁产业存在“多而不强”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企业数量多、产能集中度高但整体竞争力不足。截至2025年,中国有5000多家钢铁企业,其中约600家具备炼铁和炼钢能力,但利润率极低,2025年1-5月吨粗钢利润73元,低于历史水平 ,而由于产能过剩因素,整体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 。

  为促进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2025年发布的《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将兼并重组纳入“高效化”指标,鼓励跨区域、跨所有制整合,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破局的关键,在于将重组逻辑从“物理叠加”转向“化学融合”。兰格钢铁网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昕表示:“兼并重组的核心目标是让龙头企业集中资源攻坚关键技术、升级产品结构,推动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兰格钢铁网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表示:“重组后的钢铁企业实行集团化统一管控,立足市场导向科学调控产能与产量,杜绝资源低效配置,缓解同质化竞争。此举有助于加速落后产能清退,并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共享提升运营效能与国际竞争力。”③

  2024年雄安新成立的国家级巨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这家央企统一负责全国钢厂进口矿的采购大权,彻底结束了过去五百多家钢厂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拆台、哄抬价格的混乱局面。

  同时钢厂兼并重组也在加速推进,国家有硬指标,要求到2025年,前十家钢厂必须集中全国70%的产能。

  中国宝武并购重组马钢、太钢后,从上游的重钢、中游的武钢,到下游的马钢和宝钢,形成了稳固的长江控制带。同时,南方控制点则以广东为基地,与广州市政府签署了关于中南钢铁的合作框架协议,未来有望通过上市公司韶钢松山为纽带,推动中南区域各钢铁基地的专业化整合和多元化混改。另外在新疆华北也有涉及。

  中国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四的河钢集团,自2008年6月成立以来,先后兼并唐钢、邯钢、宣钢、承钢以及河南的舞钢,构成了河钢集团的核心产能。该集团拥有9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和1.3万名员工,占集团总人数的10.24%。通过收购南非矿业、澳大利亚威拉拉铁矿、瑞士德高以及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等全球知名企业,河钢集团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四钢两矿一平台”的布局。

  沙钢已斥资188亿元收购了亚太及欧洲地区数据中心业务市场份额的领先者GS,并在2019年第四季度成功与国信中数共同发起数据中心产业投资基金。这些举措预示着沙钢的特钢与大数据业务正逐步融合发展。2002年,沙钢更是将位于德国莱茵河畔的蒂森克虏伯钢厂整体搬迁至国内,进一步拓展了其国际市场。沙钢在2017年成功控股东北特钢,实现了从普钢向特钢的华丽转身。

  北京建龙重工更多地通过并购来扩张。继相继收购黑龙江吉林当地钢铁企业与山西海鑫钢铁后,又连续收购了北满特钢、齐齐哈尔北兴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齐齐哈尔北方锻钢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正致力于开拓山西和宁夏这两个新的市场领域。④

  另外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铁矿石期货,现在交易量是全球老大,日均200万手,此举就是严防国际金融大鳄趁机炒作、推高咱们的矿石成本。

  而真正的破局王牌是人民币结算。你看必和必拓(也是澳洲巨头)已经悄悄尝试了人民币交易试点,更给力的是,西芒杜项目直接明牌:以后结算就用人民币!这直接绕开了美元结算体系的束缚,掌握了支付的主动权。⑤

  第一次技术升级:智能制造。2015年后,钢铁行业启动智能制造转型,累计建成36个智能工厂(截至2025年9月),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15%以上。例如宝钢股份、中信泰富特钢等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全流程质量管控,产品不良率降低25%。 ‌

  第二次技术升级:新能源应用。2023年,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硅钢、高铁车轴钢等产品开发成功,替代进口材料降低成本。例如,不锈钢护栏产品通过技术突破,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比传统碳板降低40%。

  一方面,为减少环保压力,钢铁行业积极推动绿色技术应用,诸如河钢集团此类的大型钢企,不惜投入重金进行环保改造,引进干熄焦技术并利用高炉煤气回收发电,从而实现废气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氢冶金技术的探索也在积极进行中,旨在以氢气替代煤炭作为还原剂,从而显著减少碳排放,并生产出高性能特种钢,以满足军工等高端领域的需求。

  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高端钢材自给率,产业集聚和高端化也成为发展方向。国家已制定计划,力争在2025年前使前十大钢铁企业的产能占据全国70%以上,以此提升产业集中度。同时,高端钢材的自给率也将提升至90%以上,以减少对进口高强度钢板、特种不锈钢等关键材料的依赖。宝钢、鞍钢等领先企业已开始布局高附加值产品领域。⑥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表示,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已经从“增量发展”阶段进入“存量优化”阶段,正在加快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展现出全新的生产质态,将实现对世界钢铁的“百年引领”。展望未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张海登表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钢铁工业深度融合,实现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坚持绿色发展,按计划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和能效提升。”⑦

  钢铁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它被喻为工业的“粮食”,是重工业发展的基石。面对严峻的现实,中国钢铁业必须迎难而上,再也不能出现一堆壮汉搞不过一个精瘦老者的状况了。

  ①(中日钢铁巨头实力对比,我国四强联手仍不敌日本一企,背后差距在哪?硯海尋蠡 2025-10-02)

  ②(中国四大巨头,加起来比不过日本制铁,凭什么? 地球知识局2025-08-26)

  ③(钢火淬新刃: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迈向深水区 2025-09-20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刘欢)

  ④(中国钢铁巨头逐鹿中原:整合与扩张并举的新时代潮流 盛幻0lga01 2025-10-26)

  ⑤(中国钢铁生死战:澳大利亚铁矿为何绑住中国?关键问题终于清晰 宸恺说 2025-07-08 )

  ⑥(中国钢铁产业的战略坚守与转型升级之路 壁琳2 2025-08-1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中原村BA”赛场发生冲突,33号球员突然回头肘击对手,对方紧接反击,场面一度混乱;主办方:公安部门已介入

  实拍斯巴鲁PERFORMANCE-B STI概念车:传奇随时可以复活,无奈量产成本太高

  小米10000mAh电池量产落地,REDMI中端机率先搭载,你期待吗?

新闻资讯

  • 42CrMo钢材:行业新宠超高强度与优良韧性并存!
  • 四大巨头利润总和不敌日本制铁?痛定思痛后中国出手
  • 进博会“爆品”来袭!德国“天价”扳手引围观阿根廷牛儿为中国“贴膘”卢旺
  • 三家镁合金龙头企业请收藏(20傲世皇朝注册25117)
  • 2023-2028年中國瓶坯模具市場調查與行業前景預測專題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