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02-05 浏览:68

  本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建设集团之一,能够为客户提供全套工程和工业产品及相关服务。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延伸产业链条,扩展增值服务,开展了房地产开发、物资贸易、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矿产资源开发及金融等相关多元业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公司各业务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上下游关系,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带动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物资贸易、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开发业务带动勘察设计与咨询、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勘察设计与咨询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架桥机、盾构等施工设备和道岔、桥梁刚结构、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等工程所需零部件,物资贸易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钢材、水泥等物资供应,金融业务为主业提供融资服务,逐步形成了公司纵向“建筑业一体化”,横向“主业突出、相关多元”的产品产业布局。在最新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公司位列34位(较上一年度提升1位),位列《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第5位;位列《工程新闻纪录ENR》最大250家全球承包商第2位;连续9年在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中获得A级,并获评2019-2021年任期经营业绩考核A级,及2019-2021年任期业绩优秀企业和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连续9年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A类评价结果。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惠誉、标普对中国中铁的评级为A3/A-/BBB+,展望维持“稳定”。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及行业情况说明如下:

  2022年以来,面对不断加大的新的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及时果断施策,坚持不搞“大水漫灌”,靠前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政策举措,按照已明确的总体思路、政策取向,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并通过发行专项债等工具有效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截至6月末,全国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41万亿元,共支持超过2.38万个项目;共安排超过2400亿元专项债券资金用作重大项目资本金。从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来看,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1,430亿元,同比增长6.1%。全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6,758亿元,同比增长6.7%,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其中,铁路完成投资2,853亿元,同比减少4.6%;公路完成投资12,704亿元,同比增长9.7%;水路完成投资739亿元,同比增长4.7%。城市轨道交通方面,上半年新增南平市1个城轨交通运营城市,累计51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公里,其中新增运营里程366.87公里。总体来看,基础设施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多轮驱动、分层分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基础设施建设增量及存量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空间。

  2022年以来,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美元紧缩三大因素从经济复苏、大宗通胀和市场流动性三个方面制约了市场表现,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加剧调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2%,较4月份预测低0.4个百分点。同时,伴随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衰退隐忧加强、全球跨境投资承压,中国企业“走出去”仍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中国继续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仍保持活跃。同时,在RCEP框架下,成员国间的投资也有望带动国内对东南亚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6,715.6亿人民币,同比下降6.1%,完成营业额4,58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分别占总额的50.4%和54.4%。从国际基础设施合作发展趋势来看,绿色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我国将与世界各国合作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着力打造更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合作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深化多双边经贸关系、促进东道国乃至世界经济恢复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工程建造是中国中铁的核心板块,是巩固中国中铁基础设施建造行业领先地位、增强品牌实力的根基,是做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影响力的重要支柱,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公司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涉及铁路、公路、市政、房建、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港口航道、机场码头、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等工程领域,经营区域分布于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拥有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建筑工程等多类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基本经营模式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基建订单,按照合同约定以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BOT或PPP等方式完成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等任务,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负责。基础设施投资业务是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施工核心业务产业链的延伸,公司基础设施投资业务坚持围绕主业、服务主业、带动主业、促进主业的原则,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管廊、水务环保等多个基建领域不断创新投资建设模式,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推动公司持续保持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施工承包优势。

  公司始终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是全球最大的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18项,占全国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数量的50%以上;拥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32项,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19项,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10项。公司在中国铁路基建领域、城市轨道交通基建领域均为最大的建设集团,拥有三个国家级实验室: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着中国铁路、桥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轨道交通建造方面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同时,公司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力量之一,是“一带一路”代表性项目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匈塞铁路、孟加拉帕德玛大桥的主要承包商。

  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务作为技术、智力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位于建筑、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前端,贯穿工程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项目决策与实施提供全过程技术和管理服务,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当前国家积极推动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互促共进,互融互通的深入推进,新经济带建设将会持续升温,未来几年仍将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作为工程建设的灵魂和先导,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行业市场国内仍有增长空间,海外也仍有提升空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务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的复杂形势,主要体现在勘察设计与咨询行业在工程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同行业竞争、跨行业竞争、全产业链竞争、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对企业创新能力、技术实力、质量水平、业务范围、服务价格等的要求日益严格。

  设计咨询是中国中铁的核心板块,是引领中国中铁技术与产业升级、带动其他业务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提升中国中铁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依托,是促进产业协同、提高全产业链创效能力的重要支撑。公司设计咨询业务涵盖研究、规划、咨询、造价、勘察设计、监理、工程总承包、产品产业化等基本建设全过程服务,主要涉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房建、水利水电、水运勘察设计等行业,同时不断向现代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智能交通、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电力、节能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基本经营模式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勘察设计订单,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及相关服务等任务。同时,公司不断创新设计咨询业务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开展城市基础交通设施规划的优势,努力获取设计项目和工程总承包项目,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作为中国勘察设计和咨询服务行业的骨干企业,公司在工程建设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协助制订建设施工规范和质量验收等方面的铁路行业标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累计获得国家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54项、国家级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101项、国际工程咨询(FIDIC)和工程设计大奖35项,在2021年ENR全球150家最大设计企业和225家最大国际设计企业排名中公司分别位列第15和84位。

  2022年以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按照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布局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增加铁路营业里程1.9万公里,实现技术装备更先进、自主化先进技术装备加快推广应用、运输装备标准化率大幅提升等。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工业和服务业在经济发展和稳定就业中起着骨干支撑作用,要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和产业基础再造,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等,扩大有效投资。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指出实现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加速建筑业由大向强转变。发改委印发《国家公路网规划》,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功能完备、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公路网。财政部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出力平稳的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鼓励有条件地区先行先试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储能、抽水蓄能等。上半年,我国铁路、公路、城轨、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持续回暖,促使装备制造业整体需求增大,拓展新型储能、抽水蓄能、绿色能源替代等新兴领域。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专用设备制造业6月份增长6.0%。“十四五”时期,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良好,但也面临行业竞争加剧且平均收益率下降、同质化竞争水平高、客户需求复杂多元等挑战,一方面是市场创造出充沛需求,传统基建创造出存量更新升级空间,新型基建创造出增量拓展应用领域;另一方面是市场提出了创新要求,装备制造业在实现满足场景化个性化需求、探索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压力增大。

  装备制造是中国中铁的核心板块,是践行“三个转变”、推动中国中铁品牌高端化的重要载体,是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是补链强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公司装备制造业务主要服务于境内外基础设施建设,产品涵盖道岔、隧道施工设备、桥梁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机械、装配式建筑品部件以及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等。基本经营模式主要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获取订单,根据合同按期、保质保量提供相关产品及服务。道岔产品方面,公司拥有从设计研发到制造的全产业链核心竞争优势,具备年产各类道岔2万组的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铁路、地铁及有轨电车等领域。隧道施工设备及服务方面,公司能够提供涵盖复合盾构机、硬岩TBM等各系列隧道掘进机及配套设备、隧道施工机械的相关产品和配套服务,并已构建了零部件及配套设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及配套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钢结构制造及安装方面,公司桥梁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主要以制造、安装各类大型桥梁钢结构为主,在跨江跨河的桥梁钢结构市场优势明显,生产制造的桥梁钢结构、钢索塔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工程施工机械方面,公司是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专业从事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专用施工机械的制造与研发的大型科技型企业,产品包括铺轨机、架桥机、运梁车等铁路施工专用设备以及起重机械等其他大型工程机械。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方面,公司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主要产品包括普速铁路、提速铁路、高速铁路接触网成套器材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所有供电形式的成套供电器材,其中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接触网器材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装配式建筑方面,公司是国内房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行业中产品结构丰富并可提供装配式建筑全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致力于打造高科技创新型装配式建筑业务平台。

  公司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等交通基建相关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处于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在科技创新实力、核心技术优势、生产制造水平、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竞争力突出。公司是全球销量最大的盾构机/TBM研发制造商,是全球最大的道岔和桥梁钢结构制造商、国内最大的铁路专用施工设备制造商、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型装备制造商。在国内市场,公司在技术壁垒较高的高速道岔(250公里/小时以上)、提速道岔、普速道岔、重载道岔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在城市轨道交通业务领域道岔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在大型钢结构桥梁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在高速铁路接触网零部件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产品市场占有率约50%。此外,公司成功研制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专用牵引变压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道岔系统,为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中铁工业600528)(股票代码600528.SH)是我国铁路基建装备领域产品最全,A股主板市场上唯一主营轨道交通及地下掘进高端装备的工业企业;高铁电气是国内电气化接触网零部件及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装备重要的研发、生产和系统集成供应商;中铁装配300374)(股票代码300374.SZ)是国内房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行业中产品结构丰富并具备装配式建筑集成服务能力的供应商,可提供装配式建筑全套解决方案。

  2022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房住不炒”长效机制,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进一步加强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预期引导,继续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积极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上半年,全国超过150个城市发布楼市调控放松的政策,调控放松涉及各个方面,既给企业纾困,同时加强防范并化解企业偿债风险。从整体来看,三四线城市放松力度、覆盖群体范围远大于一二线城市。其中二线城市以针对特定人群及符合特定条件的边际放松政策为主,根据调控成效动态调整,而核心的限购政策调整依然谨慎,侧重发力人才引进、释放更多购房资格;但目前种种政策在市场端成效尚未显现,主要是由于市场底层需求处于低谷,市场负面效应尚未消散,边际调整效果尚难显现。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8,314亿元,同比下降5.4%;其中,住宅投资51,804亿元,同比下降4.5%。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48,81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99,42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9%。房屋新开工面积66,42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4.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48,80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4%。房屋竣工面积28,63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1.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0,85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6%。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8,92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6.6%。商品房销售额66,072亿元,同比下降28.9%;其中,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31.8%。下半年,“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保障住房刚性需求,合理支持改善性需求”将会进一步落实,加之房地产中长期贷款利率下调,居民购房负担降低等因素,将有利于房地产市场趋稳。同时,源于经济圈产业、人口聚集效应的逐渐增强,不同经济圈及不同能级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持续分化,房地产市场分化将成常态。

  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之一。特色地产是中国中铁的重点发展板块,是中国中铁品牌多元化的重要载体,是进军城市建设市场向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转变、依托主业优势向“地产+基建”“地产+产业”转变的重要平台,是优化业务布局、拓展市场领域的重要支撑。上半年,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坚持新发展理念,面向市场需求,发挥产业链一体化优势,重点布局城市群、都市圈,围绕基建主业找项目、谋发展,向文旅、康养、TOD、会展等领域稳步拓展,加快由传统的商业地产开发向多业态、多产业、多功能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转变,持续提升中国中铁特色的房地产开发核心竞争力;结合宏观环境变化,持续加强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强化风险防控能力;提高资金周转率,加快库存去化,降低融资成本,盘活沉淀资产,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审慎开展投资,把控、提升房地产板块资产质量。

  公司特色地产业务包括土地一级开发和房地产二级开发。土地一级开发经营模式是地方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及平台公司通过竞争方式委托公司按照规划要求,对一定区域的土地依法实施征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使区域内的土地达到规定的供应条件,政府或其授权部门通过有偿出让该土地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并按约定支付公司的投资及收益。二级开发经营模式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获得房地产开发授权,将新建成的商品房进行出售或出租。

  2022年以来,受俄乌冲突导致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引发国际通胀持续,美联储及欧洲央行大幅加息、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时有反复等诸多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性仍受冲击,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趋势进一步加剧。特别是二季度以来,反映制造业景气变化的“铜油比”,以及反映服务业景气变化周期风向标的“铜金比”同步下跌。其中,“铜油比”更是跌进了历史低位水平,不排除主要金属品种价格存在震荡回调的可能性。此外,随着海外几大新增铜矿项目的陆续达产,新增产能的进一步释放,铜市场将从短缺走向再平衡,但南美洲主要矿产国的抗议、罢工、干旱对矿山的影响仍须重点关注。展望下半年,随着以美联储为代表的海外发达经济体的大规模加息,海外经济衰退周期来临,铜等大宗商品需求很可能大幅减少;而中国经济可能在下半年进入复苏周期,稳增长目标与诉求明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也将持续加码,工业生产将迎来触底反弹。预计,因此轮中美两国经济周期错位的特殊性,以铜、铁为代表的大宗金属商品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呈现重心逐步下移的趋势,但下跌周期可能不如过去几轮顺畅。

  公司在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通过“资源财政化”“资源换项目”,以收购、并购等方式获得了一批矿产资源项目,由全资子公司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具体负责矿产资源开发业务。公司矿产资源业务主要以自有矿山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营为主,目前在境内外全资、控股或参股投资建成5座现代化矿山,分别为黑龙江伊春鹿鸣钼矿,刚果(金)绿纱铜钴矿、MKM铜钴矿、华刚SICOMINE铜钴矿,以及蒙古乌兰铅锌矿,均生产运营状况良好。公司生产和销售的主要矿产品包括铜、钴、铅、锌、钼等品种的精矿、阴极铜和氢氧化钴。截至报告期末,前述矿山保有资源/储量主要包括铜约805万吨、钴约60万吨、钼约65万吨,其中铜、钴、钼保有储量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矿山自产铜、钼产能已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2022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加快,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加大,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增加。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我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努力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包括六个方面33项措施,涉及货币金融政策5项。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条件下,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更好发挥引导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银行存贷款在规模和结构上更好匹配,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资本市场法治体系和基础制度更加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机制不断健全,“零容忍”的执法震慑进一步彰显,市场生态持续净化。整体而言,当前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降准释放中长期资金5,300亿元,MLF净投放2,000亿元;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推动设立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投放;REITs试点范围稳步扩大,常态化发行加快推进,多层次市场联动持续助力经济结构调整等,均为实现经济平稳高质量运行,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奠定了基础。

  公司开展金融业务过程中,始终严格落实“一委一行两会”监管政策,始终坚持产融结合整体方针,金融业务坚持以服务内部金融需求为基础、以促进建筑主业发展为中心、以创造价值为导向,坚持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优先原则,促使金融资源流向高效资产,牢牢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公司目前已持有信托、财务公司、公募基金等金融牌照,获批开展的资产管理、私募基金、保险经纪、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业务,均属于国资委允许审慎规范开展的金融业务,构建了以中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中铁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铁资本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类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各公司积极探索产融结合新方式,服务内部金融需求。中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服务信托、项目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产融投“三合一”模式等方式,加大服务主业的主动性,建立对交易对手和项目的常态化风险监测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出台《常态化风险排查指引》,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风险,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过程管理。中铁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加强内部资金集中,建立资金池,控制融资规模,通过利用自身金融资源和人才资源,发挥金融整合的平台优势,在降低融资成本,“降杠杆、控负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铁资本有限公司开发出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融资租赁、保险经纪、创新创投和国际投融资等多元化业务,持续在获取投资项目权益融资方面发力。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应用,物资贸易全球合作不断深入推进,受产品种类繁多、价格变动频繁、同质化程度高、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物贸行业整体利润率较低,传统物贸商的贸易价差空间逐步缩小,盈利空间日趋收窄,对供应链管理带来的成本节约需求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物资贸易商开始整合产业链,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在获得上下游资源的同时,逐步渗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拓展盈利空间,创造增值机会,逐渐开始扮演产业链管理者的角色。物贸企业通过整合贸易渠道中的上下游客户,逐步向供应链管理方面转型,通过为终端用户提供多品种、全链条、一站式的供链管理服务来提高利润率。

  公司物贸业务是由公司所属各级物贸企业依托全公司生产经营主业所形成的需求优势、产品优势以及集中采购供应所形成的资源渠道优势而开展的贸易业务,以公司内部贸易为主,适度开展对外经营。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铁物贸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面向全国的经营服务网络,与国内大型钢材、水泥、石油化工、四电器材、建筑装饰材料等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公司层面的主要物资集中采购供应,并向国内其他建筑企业供应物资,公司资源获取能力、供应保障能力、采购议价能力得到显著提供。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期间,通过适当储备、适时锁定价格等有效方式,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可靠的物资供应和应对价格波动风险影响提供保障。

  2022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所面临的风险挑战逐渐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基础设施投资作为“稳投资”的重要抓手,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助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6月30日,据财政部PPP中心发布的《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项目2022年半年报》信息显示,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在库项目10,354个,投资额16.5万亿元,在库项目规模稳中有增,存量市场广阔。今年上半年新入库项目279个,投资额4,586亿元,同比减少1,140亿元;累计签约项目7,934个,投资额13.1万亿元,同比增加1万亿元;累计开工建设项目5,280个,投资额8.7万亿元,同比增加1.7万亿元。分统计领域和口径看,新入库PPP项目以交通运输、市政工程领域居多,且“两新一重”领域项目投资占比超七成。上半年,“两新一重”领域新入库项目210个、投资额3,534亿元,占全部新入库项目的77%。截至6月末,累计在库“两新一重”项目8,764个、投资额14.2万亿元;其中,签约项目6,804个、投资额11.4万元元;开工建设项目4,586个、投资额7.6万亿元。污染防治和绿色低碳项目新入库项目123个,投资额1,263亿元。截至6月末,累计在库项目5,943个、投资额5.7万亿元,分别占管理库的57.4%和34.9%。这些项目均与公司主业高度吻合,同时也为公司开辟“第二曲线”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此外,在全国2,763个有PPP项目在库的行政区中,2,729个行政区PPP项目合同期内各年度财政承受能力指标值均在10%红线%,PPP财政支出责任总体处于安全区间,公司基础设施投资业务基础稳定,仍有一定的发力空间。

  资产经营是中国中铁的重点发展板块,是中国中铁优化产业布局、做强全产业链品牌的重要载体,是强化经营性资产管理、保障投资收益、增强资本金循环能力的关键环节。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建筑企业,产业链条完备齐全,投资业务布局广泛,投资、运营管控体系完整,具备较强的投建营一体化发展能力。公司PPP(BOT)运营业务范围主要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运营维护管理及资产经营,涵盖自主经营、联合经营和委托经营三类模式。目前,公司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水务环保、市政道路、产业园区、地下管廊等类型,运营期在8至40年之间。随着公司承揽的基础设施投资类项目相继建成进入运营期,公司基础设施运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体呈增长态势。总体来看,国家稳增长政策与公司投资业务“围绕主业,促进产业链资源融合发展”理念双效合一、同时发力,推动投资业务上半年在稳固传统市场的同时不断拓展新型领域,优化投资产业结构,助力公司升级转型。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2年上半年,面对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超预期突发因素冲击的复杂局面,公司上下全面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资委关于进一步抓好中央企业稳增长的工作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锚定“四增两控四提高”工作目标,聚焦提质增效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两条主线,积极构建大商务管理体系,推动项目管理效益提升,保持生产经营平稳运行,稳增长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企业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十四五”战略规划和“123456”工作策略,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到基础管理、改革创新、流程再造、业绩考核、风险防控等各方面、全过程;深入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动真碰硬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系统优化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深化区域总部和投资公司改革,遵循市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开展前沿原创型技术攻关、加快实用型和追赶型技术研究,通过改革和创新赋能竞争实力和盈利能力提升。公司荣获2021年度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中国中铁获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中铁四局、大桥局、上海局入选“管理提升标杆企业”,中国中铁项目现金流自平衡入选“管理提升标杆项目”;中铁装备、中铁大桥院分获“科改示范行动”专项评估“标杆”及“优秀”评级,中铁九局、中铁二院分获“双百企业”专项评估“优秀”及“良好”评级,中铁装备纳入国资委“国企改革优秀企业重点宣传范围”。

  二是经营开发质量稳中有进。公司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持续推进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优化调整,合理配置经营资源,持续推进业务结构优化,在不断巩固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传统优势领域的同时,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深入拓展水利水电、城市更新等新兴领域,持续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经营规模持续增长,经营质量稳步提升。上半年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12,119.4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传统基建市场方面,铁路市场完成新签合同额992.8亿元,继续保持龙头地位;公路市场完成新签合同额1,458.5亿元,同比增长28.4%,保持了市场优势地位;市政及其他业务新签订单7,896.6亿元,同比增长16.7%,整体发展态势平稳有序。在“第二曲线”市场方面,公司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开拓,水利水电、机场工程等业务经营成果提升显著,完成新签合同额超2,000亿元,尤其是水利水电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742.2亿元,同比增长819.7%。从承揽任务看,中标了贵州吉电风电场项目、郑州盈泰能源800WM光伏项目、淮北至宿州至蚌埠城际铁路、青岛地铁9号线一期、广州南沙明珠湾区跨江通道、南阳卧龙区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提升等一批清洁能源、新基建和重点项目。

  三是经营效益质量稳健增长。公司深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坚持“一切工作到项目”,扎实推进大商务管理体系建设,将大商务管理作为提升创效能力的重要抓手,出台一系列工作举措,强化经营开发、项目履约、成本管控、确权结算各环节贯通穿透管理,持续强化现金流管理,加大考核权重,项目管理效益提升工作成效显现。上半年,公司承建的深圳地铁14号线、勐绿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产值贡献突出,川藏铁路、大瑞铁路、滇中引水、京雄高速、深中通道、雅万高铁等一批重难点项目平稳推进,有效释放了产能。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605.87亿元,同比增长12.51%;净利润168.25亿元,同比增长17.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1.26亿元,同比增长15.50%;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334.21亿元,同比增长16.88%;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由上年同期的5.26%上升至5.78%;四项费用率由上年同期的4.68%下降至4.39%;流动比率由期初的1.02上升至1.06;资产负债率74.09%,有效管控在年度预算目标范围内。

  四是企业责任品牌相得益彰。公司坚持践行造福社会、回报股东承诺,展示大国央企担当作为。2022年以来,公司积极投身疫情常态化防控,组织力量支援吉林、上海等地疫情防控,参与当地隔离医疗设施、抗疫用房等建设,累积投入参建人员1.3万余人次;积极落实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部署,建成了郑渝高铁、大瑞铁路、和若铁路、小相岭隧道、南沙港区四期码头等大批民生工程;积极落实国家“稳定和扩大就业”要求,稳定扩大大中专毕业生招聘规模,持续为劳务工人就业创收提供大量机遇;积极参与福建、江西、四川、广东等多地强降雨导致的洪涝灾害救援,努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参与成都东华门遗址本体保护、周原遗址本体保护、通江县千佛岩石窟本体修缮等众多国家文物、世界文化遗产相关修复保护工作,为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贡献智慧和力量;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聚焦五大振兴措施,保证帮扶举措、帮扶资金、帮扶力量的连续性,积极投身保德县神山村光伏电站建设、保德县第十一小学宿舍楼建设、汝城县白毛茶生产基地建设,努力打造保德“好司机”、保德“好物业”劳务品牌,实施了汝城县“人人有技能”培训工程,累积购买农产品356.4万元,帮助销售农产品21.3万元;加强对新增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市卡若区的帮扶,支援选派2名优秀挂职干部。公司在BrandFinance发布的“2022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中排名第107位,较2021年上升15位。公司社会形象、品牌价值进一步巩固并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公司可能面对的风险包括日常业务过程中的投资经营风险、国际化经营风险、现金流风险、健康安全环保风险和重大疫情防控风险。

  1.投资经营风险:由于外界不可控因素、项目投资前可行性分析论证不充分、项目实施管理不到位、外部宏观环境政策等因素的重大变化带来的投资效果不确定性,导致投资回报低于预期目标或投资失败的风险,以及公司投资项目增多带来的规模风险;其中境外投资风险指企业境外投资受到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法规、国内的相关政策以及企业国际化人才储备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投资失败、投资回报低于预期、人员安全保障低、企业声誉受损等风险。

  2.国际化经营风险:由于受国际政治形势、外交政策变化、政府行政干预、经济、社会、环境或技术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公司境外施工项目不能正常进行。

  3.现金流风险:如对现金流管理不当,无法满足经营中及时付款、投资支出或及时偿还公司债务的要求,导致公司面临经济损失或者信誉损失的可能性。

  4.健康安全环保风险:公司面临的健康安全环保风险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安全风险方面,主要指企业在管理制度执行、措施落实、技术管理、分包管理、设备管理、事故处理等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管理而可能导致企业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存在安全隐患的风险。

  5.重大疫情防控风险:由于出现不可控重大疫情影响,有些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将重大疫情发生视为安全事故,采取严厉管控处罚措施,造成公司在建项目不能正常施工,甚至出现停工现象,给公司带来较大的合同履约以及经济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风险。

  为防范各类风险发生,公司通过建立和运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对相关重大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把各类风险对接各项业务流程,据此分解辨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制定具体控制措施,建立流程关键控制文件,落实各类风险和关键控制点的责任,与日常管控工作紧密结合,控制风险发生因素和要件。严格前期可研、策划、审核、审计、审批和决策等重要管控环节,加强过程控制和后评估工作,做好应对风险发生的策略和应急预案,保证了公司各类风险的整体可控。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业务范围广阔。公司业务范围包括铁路、公路、市政、房建、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机场、港口、码头,业务范围涵盖了几乎所有基本建设领域,经营区域分布于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提供建筑业“纵向一体化”的一揽子交钥匙服务。

  此外,公司实施有限相关多元化战略,在设计咨询、装备制造、特色地产、资源利用、资产经营、金融物贸等业务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2.专业优势突出。公司在高铁建设、地铁建设、桥梁建设、隧道建设、铁路电气化、盾构及高速道岔研发制造、试车场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其中:桥梁修建技术方面,公司在国内外设计和修建各类桥梁近万座,桥梁修建技术在大跨、轻型、高强、高墩的基础上,向整体、大型、长桥和装配式施工方向发展;已建成的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武汉天兴洲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以及北京至张家口铁路中多项修建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隧道及城市地铁修建技术方面,公司基本实现了隧道、地下工程的机械化、信息化施工,在跨江隧道、跨海隧道、长大隧道和特殊地质情况下的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方面创造了全国乃至世界工程之最。铁路电气化技术方面,公司的技术实力代表着当前中国电气化最高水平,公司参建并已投入运行的京沪、京广等高铁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使中国电气化铁路的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承建的项目累计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479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17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167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54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101项,国际工程咨询(FIDIC)和工程设计大奖35项。

  3.科技实力雄厚。公司累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发明奖127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16项;荣获省部级(含国家认可的社会力量设奖)科技进步奖4,253项;拥有专利29,155项,其中发明专利6,041项,海外专利199项;拥有国家级工法166项,省部级工法4,609项。公司拥有“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实验室及“数字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拥有10个博士后工作站、44个省部级研发中心(实验室)、18个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和120个省部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先后组建了20个专业研发中心,并参股建设川藏铁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4.机械装备领先。雄厚的机械装备优势是保证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目前公司拥有国内数量最多的隧道掘进机械(盾构/TBM)、国内数量最多的用于铁路建设的架桥机及铺轨机,以及国内数量最多的用于电气化铁路建设的架空接触线路施工设备。公司能够自行开发及制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用重工机械,目前是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盾构研发制造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铁路专用施工设备制造商,同时公司还是世界上能够独立生产TBM并具有知识产权的三大企业之一。公司先后研发出我国第一台复合式盾构机、硬岩盾构机、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最大直径敞开式硬岩掘进机TBM,以及全球第一台最大断面矩形盾构机和超大断面马蹄形盾构机,并承担了国家第一个盾构“863”计划。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主要施工设备总台数达12.3万台,拥有盾构机(TBM)422台,其中地铁盾构机(TBM)386台。

  5.专业团队强大。公司拥有充足的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储备,专业结构合理,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截止报告期末,全公司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8万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00余人,高级职称3.6万余人,中级职称6.9万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54名。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新闻资讯

  • 2021年机械重工极强股一览!(收藏)
  • 玉柴大马力增程器助力同力重工矿山机械绿色转型
  • 一周复盘   华电重工本周累计下跌086%工程机械板块下跌091%
  • 军工科普|起落架:“生命的支点”
  •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基于节能减排绿色钢铁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