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岁末,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溧阳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的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一派繁忙。自2021年10月正式启用以来,中心目前已建成先进金属材料器件、光伏太阳能电池、医用应用物理、钠离子电池四个仪器设备平台,到位各类科研设备超亿元,初步具备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今年科技服务收入已达500余万元。中心引进国内外行业顶尖人才,已建有10个科学家工作室,成为立足常州,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全球的创新基地。
在常州高质量迈向“GDP万亿之城”的大道上,创新,浸润着城市的品格和追求,是高质量发展不竭的澎湃动能。
一系列新数据印证常州的创新成果:在中国城市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榜上,常州首次入围“魅力中国城市”二十强榜单、列第十二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8%,位列全省第三;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68%;1—11月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5.25%,位列全省第二;全年净增高企1040家,有效高企数达4720家,增幅28.3%,列全省第一……
数据背后,是常州锚定“创新中轴”城市定位,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久努力与实践。
12月14—16日,在2023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天合光能首次公布,在新一代N型i-TOPCon先进技术支撑下,天合光能的组件功率达到720.53W,组件效率达到23.2%,并获得第三方认证。
天合光能每一次刷新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世界纪录的“军功章”上,都深深烙刻着创新的印记。
“面向未来,生态圈企业要不断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推动光伏行业更高质量发展。”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高纪凡在出席活动时这样说。
百舸争流的时代大潮中,谁能抓住创新的机遇,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在常州,创新的精神,不断催生出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企业,在高手如云的全球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
12月14日结束的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常州德创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研发的“异方性导电膜”项目获得二等奖,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关注。更令业内振奋的是,德创公司在今年一举结束了中国企业无法稳定量产供应“异方性导电膜”的历史。
目前,德创公司已拥有核心专利技术8个,提前拿到2024年的数千万元订单。公司总经理李德信心满满地说:“明年,公司新的生产线上马后,产品可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对一个地区来说,高新技术企业是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排头兵,已成为反映区域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加快涌现的高企,正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聚集地、独角兽、瞪羚企业的“后备军”。
位于宋剑湖光电科技港内的常州威斯敦粘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是从事涂料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从遥观众创空间的两个工位开始,到拥有1万平方米的厂房,并成为光伏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的供应商,威斯敦仅用了5年时间。目前,公司自主研发了10余种光伏领域涂层产品,获得10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授权,销售额连年翻番。
专注研发,不断提升创新的“硬实力”是企业飞速成长的“加速器”之一。像威斯敦公司这样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未来将成为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年,常州全市高企数量净增1040家,有效高企数量达到4720家,增幅达到28.3%,位列全省第一。依托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我市142家企业脱颖而出,入选江苏省独角兽和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榜单,位列全省第三,省级瞪羚企业累计达320家。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12月22日,冬雪还未完全消融,常州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采购的47台(套)设备正陆续运抵。其中,多光束激光干涉仪、多分量切削力测力仪、现场动平衡测试仪等12台套仪器设备已投入使用。
在数控机床几何精度测试试验现场,龙城实验室主任助理邹灵浩博士介绍说:“这台多光束激光干涉仪主要用于高效测试机床的几何精度,可在一次测量过程中完成机床直线个自由度的误差检测,是支撑‘高端数控机床综合性能测试与公共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数控机床‘检测、鉴定、仲裁、诊断和优化’一站式服务的重要仪器之一。”
本月初,龙城实验室在北京与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国家工业母机战略发展需求为合作方向,围绕科技项目攻关与产业化、承担国家战略科学任务、加强长三角区域工业母机测试能力等方面开展深入务实的合作。
与此同时,实验室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共同建设的“超声复合加工数控机床创新平台”,正在加紧推进中。目前,该平台已组建22人的专业技术团队,完成了超声复合加工测试平台、超声复合铣削五轴数控机床开发制造以及安装调试;共申请发明专利15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获得软件著作权9项。
12月22日,常州科教城四季度22个重点项目进行集中签约。作为全市最大的创新平台和创新引擎,常州科教城持久散发着创新的“核”力量,不断为常州高质量发展赋能。
截至11月底,科教城园区共招引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科创平台9家;公共研发机构实现技术合同登记额3.04亿元,同比增长198%;新增研发设备投入1300多万元,同比增长354.7%;入驻科研院所承担或参与研究的10个项目,荣获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占全市数量的三分之一;6家单位入选常州市最具活力科技服务机构10强。
2022年1月,由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明团队牵头创立的江苏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在不足1年的时间内,就孵化出英拓动力、速豹动力等高科技创业项目12家,陆续建成智能线个国内一流的研发级试验室。创新中心还会同旗下孵化项目深度开展自主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基于滑板底盘的电动重卡样车等一系列核心产品,其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已累计申请知识产权超过200件。
作为国内首个由中以两国政府签约共建的创新示范园区,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在中以创新合作领域内保持合作机制、合作模式、合作成果三个领先。园区成立9年来,已累计引进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238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55个,初步形成了“新项目集聚园区、技术合作辐射全国”的发展格局。
11月14日,常州经贸代表团赴深圳进行交流对接,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锚定合成生物产业新赛道。
合成生物学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是21世纪颠覆性前沿技术之一。在这一新赛道上,常州全速抢占新风口,出台了《关于推进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9月26日,金坛合成生物产业园正式启动;10月10日,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在常州国家高新区开园;10月30日,西太湖合成生物创新产业园揭牌;11月5日,南京师范大学国际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揭牌。
放眼全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合成生物产业已全面布局。特别是,新北、金坛、武进抢跑规划,三大产业园提前落子,激活“一池春水”。
其中,深耕“两湖”创新区的武进区,全力打造医疗健康“1号产业”,同步布局细胞治疗新赛道,构建集基础研发、产业应用、创新转化、产业投资于一体的全新产业生态。今年10月,蛋白质药物基地项目签约落户西太湖,百亿级项目阵营迎来合成生物“新生力”。
“新医药”是金坛区重点打造的“五新产业”之一。目前,以华大为龙头,金坛区全力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集群,设立生物医药孵化器和配套创投基金,促进科技和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力争五到十年创成以合成生物为核心的生命科学之城。
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则以常州生命健康产业园区为主阵地,聚焦合成生物产业,以推动南京师范大学合成生物研究院建设为抓手,目前签约落户扬子江紫龙药业等28个产业化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
常州正锚定五年“合成”千亿产业链目标,以新质生产力抢占世界健康产业的前沿阵地。
一方面,合成生物的新赛道正在路上,另一方面,在新能源赛道上,常州产业已蔚然成风。
当前,常州正瞄准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两个超万亿”的目标,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梦想”比亚迪、“理想”新势力齐聚常州,今年整车产量将突破65万辆。动力电池领跑赛道,产业链完整度97%、居全国之首,产销量占全省一半、全国五分之一,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常州造电池。
依托强大的产业配套,一批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这背后,更是常州对优化营商环境久久为功的坚守。近年来,常州不断放大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效应,以真金白银、真心实意支持企业发展,连续出台“创新20条”“产业30条”“新能源10条”“合成生物10条”等系列政策,全面推广“非申即享”“直达快享”,提高政策兑付便捷度。
未来,一条条新赛道将不断提升常州的源动力,在长三角创新圈中进一步放大优势。
创新驱动,赋能原动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彰显常州担当
数字科技构建沉浸式“筑梦空间”——“无锡影都”开创“中国影视基地4.0时代”
创新驱动,赋能原动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彰显常州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