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巨大的飞机蒙皮,竖立在机床加工室里。一台卧式双五轴镜像铣装备的两个机械装置从左右两边对准蒙皮,通过同步运动进行铣削加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上海拓璞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宇晗介绍:“这种镜像铣装备的加工精度非常高,蒙皮两边的铣削刀具和支撑测量装置同步快速运动,要像镜子两边的物体和影像一样保持高度一致。”
今天,王宇晗带领团队完成的“航空航天大型曲面蒙皮/箱底双五轴镜像铣削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奖特等奖。这个项目的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我国飞行器关键零件铣削装备的国产化,加工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些年,我一直处于离岗创业状态,是交大和政府的支持推动这些成果实现了产业化。”王宇晗感慨道。
国产大飞机和运载火箭对可靠性、轻量化、大载荷的性能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蒙皮是决定飞机疲劳寿命的主承载零件,占机身面积的80%,重量的21%。国产大飞机的蒙皮采用轻量化、高强度的铝锂合金材料,需要减薄加工出10层厚度,最薄仅和鸡蛋壳差不多。传统的化学腐蚀铣工艺很难达到这一要求,而且会带来很大污染。
燃料贮箱箱底是火箭发射载荷的主承力零件,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液氢液氧燃料,需要保障贮箱在极端低温条件下的承载能力,所以必须用整体箱底代替传统拼焊箱底。在拓璞数控研制出全球首台立式双五轴镜像铣装备前,国内外尚无整体箱底的精密加工手段。
飞机蒙皮和火箭燃料贮箱箱底都属于大尺寸、大柔性超薄曲面,为了破解这两个制造难题,王宇晗团队从2010年起,在上海市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的支持下,走上了攻关镜像铣技术的道路。
镜像铣装备堪称加工大尺寸、大柔性超薄曲面的神器,它将蒙皮等加工对象作为镜面,其两侧分别是铣削刀具和支撑测量装置。后者能起到局部支撑作用,增加蒙皮等零件的刚性。它和铣削刀具必须做准确的同步运动,并在加工过程中根据零件的厚度、刚性变化实时调整铣削力度,以免把零件扎破。
2013年研制出火箭箱底镜像铣样机,2016年研制出飞机蒙皮镜像铣样机,采用壁厚仅1毫米镜像铣箱底的运载火箭2022年完成首飞……上海交大和拓璞数控团队在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科委、闵行区政府的支持下,终于攻克了世界难题,成为全球掌握镜像铣技术的三个科研团队之一。
“飞机蒙皮是高价值超薄零件,单件价值高达上百万元。我们公司开发的第一代镜像铣装备经常把工件铣穿,可不敢交给客户使用。”控制技术负责人姚彬回忆,那时他与毕庆贞教授等人经常开会,分析工件铣穿的原因,解决镜像铣的安全防护问题。为此,他们发明了壁厚测量与闭环控制技术,将壁厚加工精度提高了5倍。近三年来,铣穿工件的情况一次也没发生过。
谈及上海交大和拓璞数控团队紧密合作的原因,王宇晗说,拓璞数控是由5位上海交大博士与机床行业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联合创立的,他作为交大教授,常年深度参与企业研发和管理工作,并带领博士和研究生开展产品技术攻关。
“这次获得特等奖,交大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学校特批,让我这些年一直在离岗创业。”王宇晗告诉记者。对高校而言,教师离岗创业是一种比较难落地的改革举措,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并不多,然而十多年前,王宇晗就通过“特批”走上了这条道路。为此,他对老校长林忠钦院士十分感激,因为林校长支持他将大量时间用于办企业,为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开辟了绿色通道。
在16年的企业发展历程中,王宇晗对科研人员创业有不少感悟。第一个感悟,是要专注,创业团队应坚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战略方向,承担高校科研人员从事前沿研究、攻关核心技术的使命,“不能只想着赚钱”。
第二个感悟,是要有产品思维,完成从科研人员到产品开发人员的角色转变。“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相去甚远,高校老师是不懂产品开发的。”对这一点,王宇晗深有感触,“记得完成第一次1500万元融资后,我们攻克核心技术,研发出精度达标的五轴机床。没想到客户退货,说机床漏水跑油。这是质量问题,与核心技术没什么关系,但客户不会因为我们掌握了核心技术就认可这些产品。后来我发现,开发产品的经费投入是攻关核心技术投入的10倍以上。”
第三个感悟,是要懂企业研发管理,完成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角色转变。早些年,拓璞数控的产品研发项目不多,管理问题没有凸显出来。近年来,公司研发人员增至200多人,数百个项目同时运行。规模扩大伊始,由于公司没有成熟的管理体系,出现了交货延期、产品质量不稳定等棘手问题。痛定思痛,王宇晗带领团队开始学华为、学管理,建立了研发组织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让公司重新走上正轨。
高校教师的“转型”创业,实现了双五轴镜像铣这类高端工业母机的国产化,有力支撑了我国大飞机和空间探索事业的发展。如今,拓璞数控已完成“降维打击”,开发出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高端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i500”,其售价约为德国、日本进口产品的一半,正在开拓国产高端工业母机的市场。